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学生之家

欢迎登陆我的教育教学网站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教学宣言:用幽默传递快乐、用信息传递智慧、用思维传递方法,让课堂成为享受快乐、获得智慧、掌握方法的殿堂!

《礼记·学记》摘读  

2017-03-27 22:47:03|  分类: 我的生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《礼记·学记》摘读

参阅杨天宇《礼记译注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)

 《学记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、教学的原则和方法、教学制度、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,篇中强调的尊师重教、教学相长、长善救失、循序渐进、触类旁通、师德师风等至今仍值得我们反思。

1、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乎。

原文:发虑宪,求善良,足以謏(xiǎo)闻,不足以动众。就贤体远,足以动众,未足以化民。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乎。

译文:考虑问题符合法度,招求贤能的人,足以取得小名声,但不足以感动民众。亲访贤人,并体察关系疏远的臣民之心,足以感动民众,但不足以教化民众。君子想要教化民众,形成良好的风俗,大概必须从办学兴教着手吧。

2、玉不琢,不成器。人不学,不知道。

原文:玉不琢,不成器。人不学,不知道。是故古之王者,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《兑命》曰:“念终始典于学”。其此之谓乎。

译文:玉石不雕琢,就不能成为器物。人不学习,就不懂得道理。所以古代的君王,建立国家,治理民众,都把兴教办学放在首位。《尚书·兑命》篇中说:要始终想着学习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。

3、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,知困然后能自强也。故曰:教学相长也。

原文:虽有嘉肴,弗食,不知其旨也。虽有至道,弗学,不知其善也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。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故曰教学相长也。《兑命》曰:“学(xiào)学半。”其此之谓乎。

译文:虽美味佳肴,不吃,就不知道它的美味。虽有好的道理,不学,就不知道它好在哪里。因此,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,教育别人才能发现自己的困惑。知道自己的不足,然后能反省自己;知道困惑,然后能加强自己。所以说,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。《兑命》篇说:教别人,一半也是增长自己的知识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。

随笔:教师既要向书本学习,因为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,使自己不断进步,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;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,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、讲不清楚的问题,即“知困”,才能促使自己不断提高业务水平。当然,教师如果不用心,估计也就不知道自己的困惑在哪,也就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;学生如果不用心,就不知自己的不足,也就只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——得过且过了。所以,教学相长的前提是用心:学生用心,就能倒逼老师用心;教师用心,就能引导学生用心。师生相辅相成,相互促进、彼此激励。

4、教之大伦。

原文:大学始教,皮弁(biàn)祭菜,示敬道也。宵雅肄三,官其始也。入学鼓箧(qiè),孙其业也。夏楚二物,收其威也。未卜禘不视学,游其志也。时观而弗语,存其心也。幼者听而弗问,学不躐(liè)等也。此七者,教之大伦也。《记》曰:“凡学,官先事,士先志。”其此之谓乎。

译文:大学开学的时候,(天子或官吏)穿着礼服,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圣先师,表示尊师重道。学生要吟诵《诗经·小雅》中(鹿鸣、四牡、皇皇者华)三篇(叙述君臣和睦)的诗,使他们树立入仕做官的志向。学生入学,学官击鼓召集学生,打开书箱发给书籍,以使学生用恭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业。用夏、楚两种教鞭笞罚不听教的学生,以收到整肃校风的效果。(学生春季入学,教官)没有夏祭不去考察学生的学业,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做好应考的准备。(学习过程中)教师应时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而不轻易开口解说,使学生存疑问于心(而激励他们独立钻研的精神)。年长的学生请教老师时,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,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,不能越级。这七点,是教学的大原则。《记》说:在教学活动中,学官首先要安排好学校管理的事项,学生要树立学习的志向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。

随笔:其一,开学要有较为隆重的开学典礼和入学教育,要把入学教育作为大学的开始,使学生接受大学文化;其二,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,树立明确的志向;其三,发放教材要有正式的仪式,以使学生能恭顺地对待自己的学业。记得我在中学之前,每次发书都是集中在教室里,由班主任一个人一个人地发,我们心中可有期盼感和神圣感了。进入大学后,基本上都是班干部到教材科领出来,然后大家各拿各的,对于书本的敬畏感逐渐消失殆尽。其四,如今,笞罚学生固不可取,但赏罚分明、严格执行的管理制度还是必需的,严肃教学纪律,目的是使学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废了学业。对学生既有关爱,又不失严格,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。如或怕失去生源或曰学生以教育为主而一味宽容,其结果,不仅纵容了学生失去了教育的意义,也使得学校的学风一届差似一届。实际上,严格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方式。其五,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考前辅导,让学生从容地做好应考的准备。其六,教师在教学过程中,要经常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,及时发现问题,进行正确引导,但不要指手画脚说得太多,为的是能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,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,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。其七,教学的过程要循序渐进。

5、大学之教也时,教必有正业,退息必有居。

原文:大学之教也时,教必有正业,退息必有居。学,不学操缦,不能安弦;不学博依,不能安诗;不学杂服,不能安礼;不兴其艺,不能乐学。故君子之于学也,藏焉,修焉,息焉,游焉。夫然故,安其学而亲其师,乐其友而信其道,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。《兑命》曰:“敬,孙,务,时,敏,厥修乃来。”其此之谓乎。

译文:大学的教学必须按时令安排教学内容,所教的内容必须是先王的经典,课后休息必须有一定的处所(以完成课外作业)。学习(当循序渐进),(课外不练习指法,(课内)就不能演奏乐曲;(课外)不广博地学习比兴的表现手法,(课内)就不能学会作诗;(课外)不学习各种杂事之礼,(课内)就学不好礼仪;不喜欢所学的技艺,就不能好好学习。所以,君子对待学习,心怀学习之志,(课内)不断地进修学业,休息时、游观时(也就是课余)也不忘学习。能够这样,才能学习得好而又亲爱老师,喜欢学友而笃信所学的道理,因此即使离开师友的辅导也不会违反师道。《兑命》篇中说:“敬重道术,恭敬地对待学业,努力学习,时刻不忘学习,学过的导流就迅速去实行,所进修的学业就会取得成功。”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。

随笔: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、课内与课外要相得益彰,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业。第二课堂要围绕着第一课堂的要求来开展,要有利于第一课堂的学习。不难发现,学风好的学校,第二课堂的活动都有明确的理念和指导思想,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,而是通过陶冶学生的情操、提升学生的品味,从而促进他的专业学习。而学风不怎样的学校,往往是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,校园文化活动虽看似风风火火,但多为娱乐而已,不但不能对学生的学业有帮助,反而经常与第一课堂相冲突,耽误学生的学业。再者,教师不仅要管好课内,还要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提出具体的要求,如果没有事先预习、事后复习仅仅依靠课堂几十分钟估计难以解决问题。当然,只是对学生提要求可能远远不够,因为这需要学生有自觉性、也得依靠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。借助于信息化的教学手段,比如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或网络学习空间与教师互动,过程有记录、有痕迹,既实现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监管,也解决了学生课堂没听懂课后不知道那道理去学的难题。其三,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。

6、隐其学而疾其师,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。

原文:今之教者,呻其占毕,多其讯,言及于数,进而不顾其安,使人不由其诚,教人不尽其材。其施之也悖,其求之也佛。夫然故,隐其学而疾其师,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。虽终其业,其去之必速。教之不刑,其此之由乎。

译文:今天的老师,只会照本宣科,又多向学生提问、一味地灌输,解说又无定见,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理解与否,教育学生不出于诚心,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。教授给学生的内容本身就错误百出,向学生提问自然答非其解。这样,学生学得不明不白而怨恨自己的老师,又苦于所学的课程太难而不知学了有什么好处。虽然毕业了,但忘记得也一定很快。教育的不成功,就是由此造成的吧。

随笔:照本宣科、缺少对学生主动精神的培养对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、只顾教学进度而不管顾学生的实际,只知道一厢情愿地灌输而不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,不考虑学生在个性及才能上的差异,教学一刀切,没有因材施教,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,学生学起来痛苦不堪困难重重,又不知道有什么用,这或许就是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吧。这些弊端对教学工作的危害极大,它导致学生讨厌学习、怨恨教师,把学习当成是痛苦的事情而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,这样虽然表面上看学生是每天都在学习,但却在学业上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步,即使勉强结束了学业,也会很快遗忘掉。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象呢?个人觉得,关键可能还是在我们的老师,一是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和实践,不仅对自己任教学科有一定的研究,而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,能讲出、教会学生觉得信服、有用的东西。二是要多和学生沟通,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,能让学生喜欢听、听得懂。

7、教成四则、教废六由。

原文:大学之法,禁于未发之谓豫,当其可之谓时,不陵节而施之谓孙,相观而善之谓摩。此四者,教之所由兴也。发然后禁,则扞(hàn)格而不胜。时过然后学,则勤苦而难成。杂施而不孙,则坏乱而不修。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。燕朋逆其师,燕辟废其学。此六者,教之所由废也。

译文:大学的教育方法,在学生的邪念尚未萌发的时候就加以防禁叫做“预防”,当学生可以教育的时候及时进行教育叫做“适时”,不超越阶段而循序渐进地施教叫做“顺序”,互相观察学习而提高叫做“观摩”。以上四条,就是使教学成功的方法。坏事发生了再去禁止,就会有抵触而难以奏效。错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,尽管勤苦努力也难有成就。杂乱地教学而不按规律循序渐进,就会搞坏、搞乱教学秩序而不可整饬。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互相切磋,就会学识偏狭浅薄、见闻不广。不尊敬朋友就违背师教。闲逛不学好就荒废学业。以上六点,就是导致教学失败的原由。

随笔:“预”就是预防为主。“禁于未发”就是当学生的坏思想、坏毛病还没有形成的时候,就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。实践证明改造旧的要比塑造新的艰难得多,所以说“发然后禁,则扞格而不胜”。“时”,就是及时施教。把握住恰当的时机,及时施教,具体包括两层含义:一是青少年要适时入学,在最佳的学习年龄入学读书,莫失良机;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施教的关键时机,激发学生的求知欲,当学生对知识有强烈渴求的时候,给予及时点化。否则,错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,错过了形成某种心理品质的关键期,“勤苦而难成”。“孙”就是循序渐进。一是要考虑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,即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,设计教学方法;二是遵循科学知识内部的逻辑系统进行教学,比如前后课程的合理性,否则“杂施而不孙,则坏乱而不修”。“摩”就是相互学习。师友之间要经常切磋琢磨,互相取长补短,在集体的研讨、争鸣、竞争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。如果只是一个人孤独地学习,脱离集体环境拒绝学友的帮助而闭门造车,必然造成“孤陋而寡闻”的窘态。但是,择友又必须要慎重,如果与不三不四的人结交,不仅不能达到“相观而善”的目的,反而还会违背师长的教诲,甚至荒废了学业,正所谓“燕朋逆其师”、“燕辟废其学”,这也说明了校风、班风、舍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

8、故君子之教,喻也,道而弗牵,强而弗抑,开而弗达。

原文: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,又知教之所由废,然后可以为人师也。故君子之教,喻也,道而弗牵,强而弗抑,开而弗达。道而弗牵则和,强而弗抑则易,开而弗达则思。和、易以思,可谓善喻矣。

译文:君子既懂得使教学成功的方法,又懂得导致教学失败的原因,就可以当好教师了。因此,君子教育学生,就是启发诱导:(对学生)诱导而不强牵着学生走,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,点拨开导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。(教师对学生)诱导而不强牵着学生走就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,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学生就会感到(老师所教的东西)容易接受,点拨开导而不直接说答案就能启发学生自己钻研思考。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,易于接受(老师所教的东西)而又勤于思考,可以说是善于教育了。

随笔:想起了自己的教育观:“严格要求但不为难、尊重理解但不迁就、鼓励支持但不放任”不就是为了能够“道而弗牵,强而弗抑,开而弗达”吗?

9、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者也。

原文:学者有四失,教者必知之。人之学也,或失则多,或失则寡,或失则易,或失则止。此四者,心之莫同也。知其心,然后能救其失也。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者也。

译文:学生在学习上容易犯四种过失,老师必须要了解。学生的学习失败,有的是因为贪多,有的是知识面过窄,有的是见异思迁(即:意志不坚定、喜爱不专一、目标不明确),有的是浅尝辄止(即:不肯下功夫、学习不深入)。犯这四种过失的学生,心理各不相同。教师要了解这些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,才能(有针对性地)挽救他们的过失。从事教育的人,就是发扬人的长处而挽救人的过失的。

随笔:不同的学生在犯同样的错误时,其心理各不相同。因此教师处理问题时不能千篇一律,要距离学生近些、近些、再近些,和学生亲些、亲些、再亲些,与学生熟些、熟些、再熟些,对学生好些、好些、再好些,这样,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,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,从而有针对性地做通思想工作。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体现教师的站位、看待问题、分析问题、处理问题的能力水平学生高、比学生强,才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,才能“长善救失”。

10、教学语言三要:约而达,微而臧,罕譬而喻。

原文:善歌者,使人继其声。善教者,使人继其志。其言也,约而达,微而臧,罕譬而喻,可谓继志矣。

译文: 善于唱歌的人,能够使人跟着他唱。善于教育的人,能使人继承他的治学志向。老师的语言简约而明达,含蓄而精妙,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,可算是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了。

随笔:教师教学,要做到目标明确、重点突出、思路清晰,语言简明而清楚易懂,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,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,富有启发性。

11、君子知至学之难易,而知其美恶,然后能博喻。能博喻然后能为师。

译文:君子之道进入学问之途的深浅难易,又了解学生天资的高低差异,然后能广泛地因材施教。能广泛地因材施教,然后能做老师。

随笔:要做到因材施教,不仅要对学生的情况一清二楚,还要熟悉所传授的知识的重点、难点。只有这样,才能有针对性地教学:不同的难易程度,同样的学生,教法不同;同样的难易程度,不同的学生,教法不同。

12、凡学之道,严师为难。师严然后道尊,道尊然后民知敬学。

原文:凡学之道,严师为难。师严然后道尊,道尊然后民知敬学。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:当其为尸则弗臣也,当其为师则弗臣也。大学之礼,虽诏于天子,无北面,所以尊师也。

译文:凡从师学习的原则,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。老师被尊敬然后他传授的道才会被尊重,道被尊重然后人们才会严肃认真地对待学习。因此国君不敢把臣当作是自己的臣来对待的情况有两种:一是臣充当尸(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)的时候不敢把他看作是臣,二是当臣做自己的老师时不敢把他看作是臣。按照大学的礼制,即使向天子讲授,老师也不面朝北(天子坐北朝南,臣子朝见天子刚好就是面朝北),这样来体现尊敬老师。

13、善学者,师逸而功倍,又从而庸之。不善学者,师勤而功半,又从而怨之。

原文:善学者,师逸而功倍,又从而庸之。不善学者,师勤而功半,又从而怨之。善问者如攻坚木,先其易者,后其节目,及其久也,相说以解。不善问者反此。善待问者如撞钟,叩之以小者则小鸣,叩之以大者则大鸣,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。不善答问者反此。此皆进学之道也。

译文:善于学习的学生,老师省力而事半功倍,学生又能感激老师;不善于学习的人,老师辛苦而事倍功半,学生还要埋怨教师。善于提问的人如同解劈坚硬的木材,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,再砍坚硬的节疤,时间久了,各部分就相互脱离分解了(也就是善于提问的人先问容易的问题,再问难题,这样,问题就会容易解决;不会提问题的人刚好与此相反。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如同撞钟,用小槌叩击就发出小的鸣声,用大槌叩击就发出大的鸣声,待钟声从容鸣响而散尽(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)。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恰巧与此相反。这些都是增进学识的道理。

14、记问之学,不足以为人师。

原文:记问之学,不足以为人师。必也听语乎,力不能问然后语之;语之而不知,虽舍之可也。

译文:单凭一点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,不足以做老师。必须待学生提问(根据学生的问题)加以解说,学生没有能力提问时才可以指点;解说了而学生仍然不理解,即使先放一放(等以后再说)也是可以的。

随笔:做一名合格的教师,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,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,做到博大精深,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,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。因此,教师要钻研自己的任教课程,不能对着一本教材教学生,要给学生一碗水,自己要有一桶水,而且还要保持桶里的水始终是新鲜的,也就是要不断给自己充电。

15、良冶之子,必学为裘。良弓之子,必学为箕。始驾马者反之,车在马前。君子察于此三者,可以有志于学矣。

译文: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,一定要先学会缝皮袄;高明的弓匠的儿子,一定先学会编撮箕;小马初学驾车,位置刚好相反,让车走在马驹的前面(即大马驾车在前,而将小马驹系在车后,这样天天见车之行,而后用之驾车,就不会惊着了)。君子懂得了这三件事的道理,就可以做学问了。

随笔:学问之道,要懂得先易后难、由浅入深、触类旁通、反复练习、循序渐进。

16、古之学者,比物丑类。鼓无当于五声,五声弗得不和。水无当于五色,五色弗得不章。学无当于五官,五官弗得不治。师无当于五服,五服弗得不亲。

译文:古代求学的人,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,举一反三。鼓不等同于五声,而五声中没有鼓的节奏,就不和谐;水不等同于五色,但五色没有水的调和,就不能鲜明;学习不等同于五官,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能发发挥作用;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,但没有教师的教导,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。 

随笔:教师要为人师表,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无时无刻、无处不在,而且是潜移默化。

17、教育为本。

原文:君子曰:“大德不官,大道不器,大信不约,大时不齐。察于此四者,可以有志于本矣。”三王之祭川也,皆先河而后海,或源也,或委也,此之谓务本。

译文:君子说,具有大德行的人(拥有多方面的才能),不只限于担任某一个官职;普遍的真理(包容一切),不只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;讲求大信用的人,无需订立盟约也能守信;把握大时机的人,不要求一切行动都整齐划一。懂得这四点,就可以明确学习的志向了。三王祭祀河流,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,这是因为河是海的水源,而海是河的汇集。这就叫致力于根本。

随笔:回应开篇所讲的,教育是根本,教育要先行!三王,指的是夏禹﹑商汤﹑周文王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32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